优秀的随笔

时间:2024-07-13 11:22:16
优秀的随笔

优秀的随笔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听说过随笔吧?有的可能还经常写随笔?随笔,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那么,怎样才能写好随笔?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秀的随笔,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的随笔1

故乡。老屋。东、北、西三面都有小河。河水清澈,微波荡漾,游鱼嬉戏其间,活水终年流淌;古老的河堤,垂柳拂岸,小树葱郁,大树茁壮,老树遒劲,永远那么充满活力。绿树掩映中,老屋静立。

小河永远,大树依旧,老屋苍老。但是……

“村里什么都不缺,就是缺人!年轻人少得很了啊”!母亲一接电话,就这么说,父亲一接电话也是这么说,村里的老人只要一接电话,都是这么说,“村里什么都不缺,就是年轻人太少啊!”

是啊,自从改革开放,经济搞活以后,年轻的人们纷纷走出小村--外面的世界好精彩,城里的钱容易挣啊!自那些年以来,村里大凡是经济头脑出格的,有一点门路、本事的,这么说吧,只要是自认有那么一点文功武略的……反正是没有几个年轻人愿意在家里待下去的,他们纷纷告别本土,一任孔雀四面八方到处飞,四海闯荡,五湖为家!

好在一个个都很争气,混不了几年,活路打开,成家立业,养儿育女,比在家时风光多啦!

“儿女们争气啊!有本事啊!”那个时候,村里的老人们常常不时伸出大拇指称道、羡慕对方,甚或是在别人跟前扬扬自得,“来电话了”、“有汇款了”云云;如果儿女回家重修旧房,翻盖楼房,那就更惊了天的喜啊!

……小河的水依然静静流淌,河岸的树木依然那么茁壮--日月依旧,不知不觉,几十年弹指间,但见得老人们渐渐禁不住岁月,一个个不中用起来了。

“知道你要来电话,已经等了好久了!”一阵絮絮叨叨以后,老辈们就会诉起苦来,“路也走不动了,饭也做不成了,地也种不来了”,已经是“嘴来身不来,口动手难动啦!”……所有都是实话,可是“远水难解近渴”。在外的儿女何尝不明白这些?只是苦于他们已是心来身难到,思念腿难行了。天涯海角之处,他们业已事业有成,有家有口,甚至孙儿绕膝,创立了另一番新天地!让他们如何舍弃这一方,顾及另一方?现在是“手心手背都是肉,割弃哪一方都无法忍受”啦!

山不转水转,树挪死,人挪活。老辈人的心很开通,天下父母心都一样。他们深明大义,只要儿女们有奔头,都是倾力支持,为了儿女可以舍弃一切,甘心受苦受累,缰绳放得开开的,放手让他们出去闯荡,而绝不扯后腿!中秋节作文800字

我们应该感谢祖辈父辈,是他们让我们有了一条新的生路,让我们开创了一方新天地,我们怎么能忘怀?怎么能不刻骨铭心地牢记?月缺月圆,我们依然眷恋故土;天阴天晴,我们依然记挂家乡!每时每刻,我们都想依偎在父母身旁!“每逢佳节倍思亲”,远方的儿女何尝不是心揪肠连,时刻牵挂故土的白发双亲?啊,当初实在是生活所迫,生计所为,生存所需,只要有一点办法,也不愿离乡背井,抛下祖地,流浪他乡的啊!

……小河之水依然汤汤流淌,河岸树木依然郁郁葱葱。中秋圆月,倒映水中。此刻,老屋中已经电话铃声丁令,是远方的子辈孙辈已拨通了老家的电话,他们候在话机旁,等待父辈祖辈的音讯,祈愿祝福他们安康幸福!

天边的游子,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亲人,天边的游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中秋月圆,亲人团聚。千山万水,佳音难隔。有线、无线,线线紧连。远方的游子们,请揿响话机,敲动机键,给远方的亲人打个电话,因为,月下,母亲正在等候你倾诉衷肠!

愿铃声长久叮当!

愿圆月长圆,世代吉祥!

优秀的随笔2

第一次是课间时在一个同学的书桌上见到这本书的。那是一本老书了。虽被书主人保护的整洁,但仍掩饰不了岁月的痕迹。那让我在恍惚之间,感受到了历史的不可触及。我不禁对它产生了兴趣,却碍于礼貌没把它捧起。

于是在一个下午,我终于把《培根随笔》买回了家。每晚睡觉前读一篇,然而只读一篇。因为美味不可多得。当我读完一整本书时,才对培根以及其思想有了一些理解。

培根经历丰富,智慧过人,每篇文章也都有独到之见。他从不简单化地评判是非,面对问题总能站在一个凡人无法攀登的高度,客观的审视和理解。他的《论真理》、《论逆境》、《论时机》、《论友谊》等文章说理透彻、老练锐利、耐人寻味。

我印象最深的是《论死亡》。生与死本是自然轮回,无人能免。然而在培根的这篇文章中,死亡达到了哲学的巅峰。我对死亡也有了新的认识。说实话,死亡真的不是一件好事,关于这个词语的大多是灰暗、哭泣、悲哀。但认真去想,当一个人实现一生所愿,死前感谢自然给他生命以及一生的时间感悟世界,死亡根本算不了什么。培根说的好:“一个意志坚定、一心向善的心灵是会远离死之忧伤的。”

也许连培根都不敢说:我一点也不怕死。但我相信,他尊重死亡如同尊重生命。如果把人生的历程看作赛道,死亡看成终点,又会有怎样的理解呢?人生本就短暂,何必将短暂的时光浪费在害怕与担心中呢?好好珍惜现在,短暂的时光应该属于快乐。

死亡不大,热情的生活和平静的心态也并不矛盾。

我感谢生死,感谢自然,感谢《培根随笔》。

优秀的随笔3

记得有位画家朋友曾跟我提起,他说二十四节气中最堪入画的当数“清明”了。我很赞同他的说法,其实,清明本身就是一幅淋漓的水墨,亦浓亦淡,或在眼前展现,或在心底流连。

清明,是一幅淋漓的水墨。每到清明时分,杏花带雨而开,梨花伴露而眠,垂柳随风而舞,浮萍逐波而行……驻足在春天的旷野,映入眼帘的是长河落日,是群山尽染,是野渡横舟,是炊烟袅袅,伴着纯朴的鸡鸣、犬吠和牛哞,还有那麦苗拔节的声音……那种美是质朴的美,原始的美,自然的美,美中还透着一股子灵性,承载着心灵的归宿,承载着岁月的研磨。

清明,是一幅淋漓的水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清明是淡雅的,淅淅沥沥的小雨洗去了尘世的铅华,它不需要多少浓艳色彩,一个牧童、一个酒家,甚至只要一抹轻烟或几笔墨柳便可勾勒出它的轮廓。

清明,是一幅淋漓的水墨。油画画的是眼中的画,水墨画的却是心中的画,心的灵动就是水墨,虚实在心,浓淡在情。浓,源自纠结;淡,出于释怀。“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清明亦是浓酽的,有时也需要浓墨重彩,因为清明节还是一个祭祀祖先、扫墓怀古的节日。

清明,是一幅淋漓的水墨。“清明雨打湿了衣服,清明雨打湿了脚步。撑一把小伞,踏上了小路,默默地走向你的住处,野花缀满那座土丘,多么美丽又寂 ……此处隐藏9010个字……说上海英雄金笔厂要被外国人收购了,我顿时感到黯然神伤,曾几何时,这辉煌耀眼的时代骄子,真的就要成为靠回忆旧时光度日的老绅士了吗!

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因其方便性和实用性,使用圆珠笔的人多了起来,从普通单芯单色的到三芯三色我都用过。最让我难忘的是,在双芯双色的圆珠笔刚刚出现后,父亲就给我买了一支,我把这支圆珠笔和钢笔一起插在上衣兜里,写字有时用钢笔,有时用这支圆珠笔。但是,直到现在我也认为,在笔的系列家族中,圆珠笔和后来的一次性的碳素水笔不过就是普通的书写工具,只有钢笔才真正称得上具有文化品位和艺术价值的。

笔伴随着我的学习和成长的每一天。长辈们知道我喜欢笔,就经常的用笔作为奖品来激励我努力学习,承诺我的功课考试成绩达到理想的标准后,就给我一支漂亮的钢笔。我为此十分的努力用功,但是,有时能够得到,有时也是望笔空叹,现在想来,自己是否有些目光短浅呀,努力学习的目的竟是为了学习的工具。

因为喜欢笔,我也学会了简单的修理。笔尖碰歪了,书写不流畅,用小钳子掰掰,在硬纸上磨磨,笔舌坏了,找个旧的换上,吸管不通,就拔下清洗通透,笔夹坏了,配上一个。一支笔兴起了一个行业,那个年月以修理钢笔为业的人很多。时代到了今天,一次性的碳素水笔和普及的电脑取代了老式的书写工具,使用钢笔的人很少了,修钢笔的行业也绝迹了。前两年,电视报道在北京东四大街上,有个从事专业修理钢笔的老人,在度过近60年的修笔生涯后,已经80多岁了还在修笔店里劳作。他不是为了钱,地处京城最繁华的地带,很多人出高价要租用他的门店,老人从不为之所动,一个人在执着地坚守这修笔行业,为的就是心中那份对这个行业的挚爱之情。老人的行为让我非常的感动,真是一支钢笔,两地情怀呀。

笔,给了我生活中最美好的记忆。

优秀的随笔14

活着是幸福的,活着是痛苦的,幸福对于我来说也许就如同年夜饭碗中的饺子,碗碗可数。而痛苦也许就是无奈到了极限,无奈到了我们无法去承受,随之而来的会是彷徨、无助、迷茫。

有人为金钱活着,有人为权利活着,有人为吃喝而活着,可我不知道为什么而活着!也许为了身边的亲人,也许为了朋友,也许为了自己,也许为了不要那么早的离开自己的这段人生,我清楚的知道自己只是这个时间段的过客,更清楚的知道亲边的亲人、朋友都一样,都是过客。我想糊涂一点,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中找到活着的理由与支点,才能为了一种看似真实,但在生命的过程中是那么的虚幻而活着,可是我做不到,我不想麻醉自己,让自己沉醉在或长或短的快感中,也许这种麻醉有时或是一生,可是我没有那种自信,我怕醒后的真实,我怕醒后现实对我的摧毁,我没有自信能抵挡得了,或许我怕我没有那个时间。而清醒有时会让现实生生的刺痛您。

命运是什么?命运是您赋予别人足够的尊重、命运是您对事物有足够的耐心、命运是您担得起您责任的综合体。而我的命运在痛苦与决择中分裂、凝聚、再分裂、再凝聚。

在此我衷心的祝福曾经在痛苦与无奈中成长的人们!只要真实,今生无悔!

优秀的随笔15

规矩是行事准则,规定了你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世上的规矩很多,各有各的规矩。有些规矩每个人都懂也每个人都守,这是公理;有些规矩,部分人懂部分人守,这是部分人的行动指南。规矩有相对合理的,也有相对不合理的,没有绝对合理或绝对不合理的。规矩的价值在于用,如果没有人遵守,这规矩就等于没有。

规矩也是博弈。至少有两种规矩:一种是自己的规矩,一种是世界的规矩。你自己有自己的行事风格,世界有世界的交互手段。你要和世界交互,你得懂世界的规矩并且守这些规矩。反过来,如果你在博弈中处于优势位置,或者你有完全制衡对方的筹码,你也能自己立一个规矩,让别人来遵守。

拳头大就是理,你处于绝对强势的位置,你说了算。这就是规矩。同时,太过强势的规矩会遭到很多反抗,所以很多有强大实力的人反而以礼待人,这也是规矩。社会公约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你守了能获益,不守会受到惩罚,说到底,也是博弈。

规矩是博弈的制衡,探索的是关系里的最优策略。

《蝙蝠侠:黑暗骑士》里的小丑也有规矩,他的规矩就是没有规矩。他这样的人注定是社会的异类,得不到认同的。与全世界为敌,再牛的人,下场也不会太好的。只是他打破常规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我从十四五岁开始变得叛逆,我行我素,不相信世界上的规矩,一度狂妄得不得了。既不相信权威,也不相信大众。我只信自己。我最讨厌世上的条条框框。然而有天,杀龙少年会长出龙鳞,不信规矩的会变得守规矩且会维持规矩,是成熟了还是妥协了呢?在我看来,是进步了的。

人要变成懂规矩的人,自己要有自己的规矩。在管理别人以前先管好自己。管理自己是可控的,管理世界是不可控的;管理自己是本,管理世界是术。你管不住自己,你能管住什么呢?自己的心都降伏不了,任你权势滔天,也只是欲望的傀儡。管住了自己,万物皆备于我,你能得自由。

孔夫子讲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说懂了规矩守了规矩的人,是可以为所欲为的。矛盾吗?不矛盾的。核心的要诀是你变得主动了。

规矩有大有小,有合理不合理,你知道规矩重要,就要变成规矩的捍卫者。

想起一件小事。那年冬,我到公司不久,还是个愣头青。公司出了制度手册,人手一本。一日,因为项目上的事情,和销售部争执起来了。在办公室,我和他们吵得不可开交,到了拍桌子相互大吼的程度了。当时,公司相关的领导也在。我说,我是按照公司的制度做的,规矩里讲了应该怎样,我就怎样。他们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我说那要不然你们现在宣布说这本册子没用,全是废话,不作数的,以后活人说了算。他们说规矩也有合理的地方和不合理的地方,不能一竿子打死。我说规矩有立规矩的阶段和办法,有执行规矩的阶段和办法,这规矩既然已经颁发了,就是执行阶段了,说规矩不合理,制定规则的时候干什么去了?说规矩不合理,是不是该探讨如何完善规矩而不是对规矩里定的内容置之不理。

最后我把问题抛给领导,说你们说怎么处理?如果你们也觉得这规矩没用,那我也不坚持了,反正我来公司也不久,我走就是。如果你们觉得规矩还得守下去,那就按规矩办。至于以后怎么完善这个规矩,我现在没这权力,也没这经验。

结果当然是我争赢了。但也因此落得死脑筋、不懂变通的批章。人都以为我固执,爱争,不好相处。好在多数人也觉得:倒没坏心,就是就事论事。

没人理解我的苦衷。我争的并不是公司的一个规矩,而是我做人的规矩。我把公司归纳为世界的一部分,我自己是一部分。我想的是,我有了规矩,世界其实就有了规矩。我管不了世界,我管好自己就行了。这规矩也许搁别人那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但在我这里过不去——我打破的不是公司的规矩而是自己的。守不住这条底线,我的价值观就有了裂痕。我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所以有些规矩,在别人是可有可无的,在我,是思想钢印,是烧红的铁,碰着烫手。

大人何以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何以能把自己标准变为世界的标准?你为天地立什么心?如何立?为生民立什么命?如何立?

你连规矩都不懂,还谈个毬!

《优秀的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