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随笔初一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随笔,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随笔是一种很灵活随便的笔记或文体。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随笔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明随笔初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明随笔初一1今天是清明节,老师带我们去羊山烈士陵园扫墓,悼念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而死去的烈士们。
经过一个小时的奔波,我们来到了烈士陵园园区。顺着台阶上行,路旁有许多松柏,形态不一,像在为烈士站岗。我们来到烈士墓前,有一个高高的石碑上刻着“烈士们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了今天美好生活。”大队委员高举鲜艳的五星红旗站在墓前,同学们逐个献上了自己亲手做的小白花。全体同学一起宣誓:“继承烈士的遗志,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再造辉煌。”
我们环绕着烈士墓碑缓慢着走着。有的碑上写有烈士的姓名和牺牲原因地点,有的则是无名烈士。同学们为他们庄重地默哀,心里无比悲痛。
有几棵小草在碑缝隙中长出来,我仿佛看见了当年战士们英勇杀敌的场面。我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珍惜,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清明随笔初一2每当清明节,家家户户几乎都要包艾饺,我家也是年年如此,今年也不例外。
昨天我们去山上祭祀完后,摘了许多艾草。今天,我和妈妈很早就起床了,准备着做艾饺。妈妈先把艾草整理好,然后把艾草装进一个箩筐里,再去洗干净,把艾草烧熟,捞出放进糯米粉里,糯米和艾草混合在一起,夹杂着一股淡淡的幽香,似兰花的气息,闻着有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我则把手洗得干干净净的,端端正正地坐在餐桌前,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妈妈。
只见妈妈把揉好的粉掐成一小团一小团的,我手忙脚乱地捏起来,先把它搓成一个圆,然后再用手压扁。妈妈准备了两种馅,一种是芝麻白糖,另一种是咸菜笋丝。我放好馅后,两边用手指头沾点儿水,合起来粘在一起,第一只艾饺就做好了,但样子似乎有点丑。再看看妈妈,她已做了两只,且样子相当漂亮,跟市场上在卖的一模一样。我有点不服输,一只又一只的接着包,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在我手里的艾饺也变得有模有样了,虽然比起老妈的还是有点逊色,但我也相当满意了,妈妈毕竟包了十多年了……
艾饺包好后,就上蒸了,二十分种后,吃着自己包的艾饺甜甜的、糯糯的、香香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当然,通过包艾饺这件事,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想要取得成功,都要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
清明随笔初一3早在今天,天空就显得憔悴。不久,一场大雨洗刷着大地。末了,只剩下纷纷细雨在徘徊,不愿离去…… 清明节本应是4月5日,下个星期四,但提前的预兆使得整个街道笼罩在节气当中,偶有一辆出租车飞驰而来,又朝向前方在朦胧的雨帘中驶离。在路道上漫无目地走着,尽管身旁的大树还未长得很茂盛,就自己来说,心底里对祖宗的怀念早成了一片树荫繁多的森林。雨还在下着,我还在走着,整个城市的背景主题换成一幅清明雨帘图,如诗如画,令人沉醉。 雨水模糊中,人们的脸庞变得不怎么清晰,只是在水淋淋的路边多了几把清晰的伞,颜色是那样肃穆。伴随着愈发愈浓重的气氛,消失在庄严的大地上。 第二天醒来,我觉得昨天的一切如梦境一般。好像我只是做了一场最高意境的梦。
清明随笔初一4今天就是清明节了,每逢清明节我就会想起诗人杜牧写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大家是否去扫过墓呢?当然我也不例外!
我们今天回老家拜山,这只是第一次而已,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忙,所以好不容易才有了这一次机会。我们回到老家,吃完午饭,便向山出发了。
火辣的太阳晒的我们又增加了一点疲倦,好不容易我们来到山顶,我就拿起扫帚扫起了墓前的垃圾和落叶,看着墓碑,我不禁想起不在世的亲人和我一起度过的时光,不禁潸然泪下。但是我不一会我就扫好了,每次祭祖时,我们都会想起为他们烧一些纸钱、放置一束鲜花。说着我就拿了伙计少了一炷香插在了墓前,而爸爸妈妈却有点难过的为他少了一些纸钱。爷爷把一些鸡肉、美酒和水果摆在墓前,祝愿他们能在天堂的那一边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为了我祝福他们,我们便跪了下来,好想在为祖宗守灵,愿他们能保佑我们幸福平安、生体健康。祭拜完后,爸爸小心翼翼地拿着火机点燃鞭炮,放完后就走了。
我临走时,再次瞄了一下祖宗的坟墓,擦干了眼眶的泪水,随着下山了。心里怎么感觉在百爪心挠?但我也许愿祖宗能在天堂过上和我一样的生活——快乐。通过这次祭祖,我感受到了原来祖宗在天堂的那一边也应该有一个舒适而又温暖的“家”。所以我们应该要珍惜生命的点点滴滴,生命不是游戏,那么大家在清明节有木有拜过山呢?
清明随笔初一5很小的时候,我并不清楚清明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只是觉得这一天没有国庆节、儿童节那样欢庆热闹。人们的脸上少了一份欢笑,多的却是一份沉重与忧伤。直到婆婆(爸爸的奶奶)去世以后,我才对清明节有所了解。婆婆三年前离开了我们,还记得婆婆的棺木被黄土掩埋的那一刻,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哗哗直流。我也说不出当时是怎样的感受,只知道婆婆是我长这么大第一位亲眼目睹离去的亲人,我伤心,的是不舍。
今天是清明节,我们全家人像往年一样到乡下祭祀扫墓。穿过开满金黄色油菜花的农田,我放眼望去,山还是那座山,婆婆的坟孤零零地立在那儿,只是坟头又多了些杂草。首先,爸爸、伯伯在爷爷的带领下用锄头等工具把杂草清理干净,并把它们扫到一块空地用火烧,听说是为防止起山火才选择在空地的。我看见爸爸在角落烧一种黄色的纸,便好奇地问:“烧这个干什么呀?”爸爸回答说:“这是纸钱,烧给在天堂的婆婆用的。”“哦。”我点点头再也不愿多问,因为我知道,他们心里很难受,但是,婆婆真的能收到吗?
爷爷点燃了香蜡,伯伯铺好了垫子,我们长幼有序的依次在婆婆坟前磕头。我跪了下来,望着随风摇曳的烛火,仿佛看到了婆婆那张布满皱纹的脸和充满爱的眼神,回味着婆婆多年对我的爱护与念叨,也似乎听到了她用微弱的声音呼唤着我的小名。记忆中,婆婆是一位慈善的老人,听爷爷讲,她年轻时是位生意能手,那时她家因为做布匹生意成为当地的一户富裕人家。后来因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婆婆变得一无所有,并逃亡到桃源乡下定居,一家人靠着勤劳的双手坚强地生活。婆婆在我还没出生时就因为旧疾瘫痪了,从我有记忆开始,她几乎就没出过门。婆婆虽然手脚不方便,但还是很关心我们,听爷爷讲,她去世的那一刻,依然放不下子孙后代。
灰蒙蒙的天依然下着细雨。烛火熄灭了,鞭炮声震耳欲聋。婆婆,清明节到了,我们又来看您啦!知道我们有多想念您吗?您听到我们正在向您问好吗?您一定也在天上关注着我们吧!这样您就不会寂寞了。
站在坟前,我一边感受着四月春雨的那一丝寒意,一边胡思乱想,忽然记起了杜牧的那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知不觉,我的脸颊湿湿的,分不清是雨还是泪。< ……此处隐藏916个字……直到我们参观完毕回家时,它还在“微哭”。
在我朦胧的印象里,清明应该是这样一个画面:细密连绵的阴雨,一望无垠的绿草地上坐着一个正在发呆的、忧伤的白衣少年,或是身着淡雅紫裙的少女。背景音乐是牧童悠扬的短笛声。
可真到了清明,我所有的文艺女青年式的幻想破灭:老天抽疯,在最该下雨的那天没下一滴雨,也不出太阳,就那么阴着;绿草地刚打了农药除虫害,“香气”扑鼻;更没什么忧伤的少年少女,只有几个小小孩一边怪叫一边跑来跑去,他们的母亲在身后大声吆喝。
面对这一切,我无言以对,哭笑不得。
清明随笔初一8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源于商代时代,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被,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体,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实现由阴到阳的转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清明随笔初一9今天是四月四日,学校放清明节假。我回到了家乡和亲人们一起过清明节。
早上的时候,妈妈和奶奶早早就起床了,要做许多的事情,到市场买菜、肉。妈妈买完各种东西后,就回家当场和爸爸一起杀鸡、炒菜……做清明扫墓前的准备。妈妈叮嘱我们说:饭后不要乱跑,上午准备出发去扫墓。
妈妈、爸爸、奶奶、二伯、二伯母等一直在做准备工作,从早上忙到中午。差不多11点的时候,我们带着酒,还有鸡鸭、米、鞭炮等供品,带着装满黄草纸,冥币等祭祀品就出发了。
我们走了很长的一段路,终于到达目的地了,哥哥累的气喘吁吁,而我也累的心脏怦怦直跳。
二伯一上来就二话不说,拿起锄头就把太公的墓碑前后的野草和烂泥清理起来,清理干净后,就叫爸爸到附近的泥地里,拿起锄头挖了几块大的泥块。我、哥哥还有表哥一同去搬石块。我们把石块搬到墓前,接着大家把带来的纸钱统统交给二伯,,二伯把叠得整整齐齐的纸钱分别放在石碑的东西南北方向,用石头压着。此后,奶奶把盛了两碗干饭用两双筷子插在饭的中央,再在墓碑前摆上各种供品。然后奶奶就拿出一大的麻袋的黄纸和冥钱,让我们分别把它们搓得均匀。哥哥搓得最搞笑,他使尽力气地搓,像打沙包一样用力地打着,使冥钱都均匀散开而他的拳头的皮搓破了。纸钱搓好以后,表哥就把火点着了,点燃了香烛,纸钱一叠一叠地烧。几位表哥们点燃了爆竹,随着“啪啪啪”声,那声音刺耳又响亮。
我们全体成员在铺了毡子的墓碑前齐齐地跪下来,随着二伯的叫声又跪又拜,我们默默地祝愿祖宗在九泉下安息,祈祷祖宗保佑我们下一代兴旺发达。
清明,又是一年清明,无尽的悲伤感动着天地,思念的心情,落向人间。此刻我的心与天堂的你们在一起,年复一年的清明,是这样的感情,久久的,不散……
清明随笔初一10一天天,一年年,我站在窗边,托着下巴,静静的看着天空中,今天的月亮并不完美,它被啃了一半。
也许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在清明节上贴的标签,只有扫墓、踏青和吃青团吧?没错,清明是只有这些,但是清明节的来历,你们知道吗?清明节是感恩的节日,你们知道吗?大家是不是被雷到了?是不是心中再说不可能呢?是不是在说只有感恩节才是感恩的节日呢?我是祭拜完我的爷爷奶奶和祖母之后,父亲告诉我的,故事由我简短讲讲吧!
在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大家找不到一点吃的,十分焦急。这时随臣介子推煮了碗肉汤给重耳喝了,当重耳醒后,惊讶的发现,介子推从自己的腿上割了一块肉,重耳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有许多人为他抱不平,叫他去面君讨赏,可介子推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重耳听说自己忘了介子推,羞愧万分,发现介子推已辞官同母亲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寻找两个人又谈何容易啊。有人说,用火烧,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了绵山,也不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大家上山寻找,发现了背着老母死在柳树下的介子推,在旁的树洞发现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听完这个故事,我早哭的稀里哗啦的了,清明节祭祖先就是为晋文公的忠臣介子推而定的呀!
我的清明节,也许一整天都在哭,也许一整天都在感动,也许一整天都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