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随笔感悟

时间:2024-07-09 08:37:12
教师随笔感悟

教师随笔感悟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对某些事或人产生一些触动,这时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这些感悟都记录下来。那么,感悟文章到底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随笔感悟,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师随笔感悟1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下是我的两点总结:

一、用悬念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方式更能吸引他们,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自始至终创设各种方式的情境,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例如:在讲授一节新知时,我这样设计新课导入,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培养师生情感,使其亲师信道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要使学生亲师信道,必须改变过去“一言堂”的课堂环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学生不再受束缚,使教学向民主化、人性化方面发展,允许学生有想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要把问题交还给学生,激励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能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归纳的知识内容,教师绝对不说;能让学生做的教师绝对不包办;能让学生自己发现找出答案的教师绝不再作指导。只有在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才可以作补充说明,绝不允许教师将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师生间的距离近了,感情增加了。而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习潜能。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当然,新课的讲授方式还有很多,但最终目的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教师随笔感悟2

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条走向成功的腿都已经提高了相当重要的程度。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数学教学得心应手。就此,本人想谈一点浅见,以待指教。

一、注重实践教学。

创造成功条件,激发学生兴趣刚拿到数学新书时,总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浏览,积极的兴趣的倾向是朦胧兴趣的开始,那完全如何把握契机,把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设法转化为一种积极的真正兴趣,无疑这当中上开始的课尤为重要。

二、设计育人情境,内化学生情感,使生亲师信道

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对教材的领会程度,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

三、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需要教师读活教材

多年来,我总是努力使每一个40分钟的教学,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认知过程;努力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总是在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和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努力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能力也得到训陈和培养。而且从小就能受到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无疑帮助很大。要做好以上这些,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通过教学实践,体现数学本身那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内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为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学家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了。因此,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把教材读活,是使数学教学成为思维活动教学的前提,也是提高我们教学水平的前提。

教师理解了教材,了解了教材的思想,有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暂时),并不等于学生也理解了、了解和有了。学生不是靠我们头脑里的数学思想方法就可以掌握新知识的,而是靠我们教师把自己的思想变为行为。学生是通过我们的语言、我们设计的教学过程、创设的思维空间到达知识彼岸的。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完全依靠教师的主导。

不论我们教师对教材挖掘得多深,理解得多么透彻,把教材读活到什么程度,但如果不能对教材进行很好地加工、处理,不能把理解的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很好的设计,那么,对学生学习来说,都等于零。教师也只能是哑巴吃汤圆自己心中有数。因此,我认为:教师还必须遵循教学规律,紧密结合实际,选取恰当教法和教学手段,把教师的思维内容转化为学生的思维内容。教师先受到启发后,再通过老师去启发学生。如果教师只停留在自己理解,而不善于教学,那教学效果一定不好。因此,我非常重视在提高自己驾驭教材能力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努力使自己 ……此处隐藏13540个字……素描荷花,让学生通过图,先了解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对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要不然单从课文上简单的文字来理解,他们对此还是茫然。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把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从传统模式转变过来,沟通语文学科与音乐,美术学科的联系,把语文学习中的读与唱,画,演等有机结合,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培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在这纷繁的课改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瞻前顾后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郸学步也不好。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减少在左右摇摆中的机械追随与模仿,潜心提炼,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教师随笔感悟15

我常常叩问自己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对我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是漂亮的公开课?是条理清晰的论文?是学生考试的高分?还是前面这些换来的“优秀教师”的称号?一一尝试过之后,我似乎都有了,但是心里还是常常感到惴惴不安,感到自己的教育生活存在诸多缺憾。直到学习了李振华老师的先进事迹,知道了李老师“以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教育事业真挚无私的爱,诠释了一名人民教师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我才真正明白了要对学生投入更多的爱,努力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才能无愧于自己职业、无愧于自己的心。

(一)这条小鱼在乎

有人说,爱是教育的真谛。那么作为塑造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有一颗博爱的心。特别是做了妈妈后,我常常换位思考: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来看,这样,我就更容易耐下心来,更容易给予他们宽容和关爱。所以,丈夫常常“吃醋”,嗔怪我对学生比对自己的孩子还上心。女儿两岁时,因为奶奶天天带着她,她和奶奶最为亲密,以至于当她听说自己是妈妈生的后竟然大哭起来,一边用小拳头推着我一边说“我是奶奶生的,我是奶奶生的……”当时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是,我想当女儿一点点长大的时候她会理解我的。

我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并且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爱。记得刚接二一班的时候,有个名叫小雪的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她邋遢得很,每天都脏兮兮的,身上有股难闻的气味,学习成绩更是差劲。经过了解知道,她父母离异,跟着整日酗酒的父亲,是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我一次次和她谈心,给她鼓励,亲自给她洗去手上的陈灰,还给她买了学习用品。我欣喜地发现她一点点变得开朗了,努力了,合群了……后来她上初中了,每到除夕之夜我都会收到她打来的拜年电话,仅仅一句祝福的话语就让我欣喜无比。我更加坚信:为师者不该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应该去认真爱每一个孩子,因为“这条小鱼在乎”!

(二)不要打破你的窗户

我认为,苍白的说教触及不到孩子的心灵深处,智慧的教师可以采取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方式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故事中,不仅能让孩子们感受思想的震撼、还能感受文字的美妙,让故事在一点一滴中改变孩子。

我刚接手的是重新组合的四年级新班,第一次去上课感觉孩子们有些拘谨,课堂上“启而不发”,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多。四年级的孩子心理很微妙,他们在面对新老师、新同学的时候学会了“保护”自己,因为怕自己回答出错而给大家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很谨慎,很多孩子索性选择了“沉默是金”。早就听说班里几个孩子在三年级时曾经是“特殊分子”,有的是特懒不学习,有的是特调皮不守纪律,但现在看起来他们却“伪装”的不错,还没有露出什么蛛丝马迹。我不禁窃喜,孩子们都想给老师和同学留下好印象,这说明他们有自尊,他们希望自己做个好学生,这是好现象啊。那么,要想个什么办法让孩子们保持这种积极的心态,让他们的“狐狸尾巴”永远不要露出来呢?

思来想去,我锁定了“破窗理论”这个故事,我把它讲给学生听,然后我说:“现在在老师眼里每个同学都是完美的,希望每个同学都不要打破你的窗户,请永远保持你美好的形象。如果有同学偶尔犯了一点错误,就像你一不小心打破了一点玻璃,那么请迅速把你的‘玻璃’补好,请赶快改正你的不足,那么你还是一个好孩子,你还是完美的。”

后来让我很感动的是孩子们真的在努力保持着自己的完美,小源在很努力的完成作业,小松也在很认真地克制自己多动的毛病……那天小萧没完成作业,我给她机会她却没补上,我悄悄对她说:“记得老师给你们讲的故事吗?请不要打破你的窗户。”无需大发雷霆,无需狂风暴雨,结果是小萧悄悄弥补了自己的过失。“不要打破你的窗户”这成了我提醒问题学生的法宝。我也知道了,解决问题可以选择这种和风细雨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防患于未然,还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同时也能温暖师生间的感情。

(三)在阅读中感动自己

“最是书香能致远”,在阅读中,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还可以陶冶情操,促进全面成长。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努力把学生带入美妙的阅读世界,让他们有更多的收获,让他们打好人生的精神底色。

我意识到现在的孩子因为生活在物质充足的时代,他们不懂得什么叫“苦难”,缺少珍惜和感恩。我不想过多数落孩子们的缺点,但是,我觉得有必要让他们认识生活还有另一面——暗淡、艰辛,这种生活还在纠缠着我们身边一些不幸的人们。我们不希望孩子们有苦难的体验,但是他们应该读一点关于苦难的文字。于是我带领他们阅读《马燕日记》。

《马燕日记》被称为“感动全世界的现代童话”,主人公马燕因为家境贫困两次辍学,马燕不甘向世俗和命运低头,勇敢的争取自己上学的权利。后来因为自己写的日记被法国记者编辑成书出版发行,才改变了的命运,重新踏进校园。学生在读《马燕日记》中,他们认识到了西部农民生存的窘迫和西部女童求学的艰难。他们被马燕的坚韧、果敢、有孝心深深感动了。阅读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相信在对比中,他们会有所感触,他们会感到自己应该去感谢,应该去珍惜,应该去努力。阅读,让学生感动了自己……

我经常带领学生走进书里,让他们自己感悟,自己净化心灵。看到班里有的孩子不爱学习,我就和他们一起读《人鸦》,然后开读书交流会。在阅读中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们由主人公的经历明白了无论做人还是做乌鸦都要有责任和担当,所以,不要去羡慕别人,“做好自己最重要”。看到班里有欺负弱小的现象,我把《一百条裙子》推荐给了学生,“宽容”“友爱”植入了孩子们心中。我们还把《蓝色的海豚岛》和《鲁滨逊漂流记》对比阅读,让孩子们感受到主人公的自强不息、顽强不止……自此我们师生之间也有了“共同语言”,有了“心灵的密码”……

引导学生静静走进书里去是多么美好,在阅读中深厚思想,在阅读中沉淀灵魂,让阅读滋润智慧。我们能帮助孩子们完成这样美丽的心灵之旅,我们的生命也随之变得更有意义了。

做好学生的引路人,用爱润泽他们,用阅读促进他们的自我反思、自我成长。就这样,静静地聆听生命的拔节。就这样,共同编织着我们的感动和幸福。我努力着……

《教师随笔感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